Source: DIGITIMES 科技網-R&D人生--Benchmark與Real Performance
郭長祐/台北 2007/07/30
Tim是技術學院電子系畢業的學生,畢業後即在一家電子公司上班,Tim的公司的主要業務為筆記型電腦代工組裝、製造,下代工訂單的客戶都是國外有頭有臉的資訊大廠,Tim剛進公司時筆記型電腦的代工利潤還不錯,然之後逐年降低,更之後又遭遇到國外大廠間的整併及部門出脫,使代工利潤空間更加減少,更重要的是,國外大廠先後收回代工組裝、製造的零件採購權,原本還可以透過零件報價的價差來爭取利益,如今連這樣的價差也不可得。
公司的獲利愈來愈差,有時製造良率稍微控制不佳還可能造成虧損,整張訂單達交後根本是做辛酸的(純充營業額)。雖然如此,但Tim認為這正是他獲得提升的機會,事實上過去幾年來Tim就一直是研發部門的主力戰將,許多款代工機型都是他一手完成研發,有時其他小組的代工產品在安規、檢磁上無法查驗過關,最後也都是他臨危受命而逢凶化吉的。
但是,Tim由於典型的工程師脾氣,在與人應對進退上直來直往、直言不諱,使Tim在開會時得罪諸多非理工背景的高階管理者,以致Tim每年的升等、加薪都不盡理想,反而是一些研發能力差、只會逢迎拍馬的研發人員扶搖直上、加薪不斷。
關於此Tim其實也看在眼裡、知道在心,但Tim的想法是:過去因為景氣佳、順手錢好賺,所以公司高層有資源與空間可以寵愛小人,因為公司有賺錢就可以掩蓋與吞忍罪惡,但現在獲利差、營運危急,公司高層應該知道給主力戰將真正對等的報酬與職等了吧?
結果事與願違,公司從外頭找了一個電子所(碩士)畢業的新人:Tony來研發部,由於學歷傲人,立刻被公司高層經營的視聽塑造成明日之星,並有接替Tim的強烈意味,這使Tim相當不悅,認為高層無論營運好、營運差都不願正視他對公司的貢獻,簡直冥頑不靈。
不過Tim還是吞忍,並在工作中從旁觀察Tony是否真有與學歷對等的研發能耐,然答案恰恰相反,Tony連基本的邏輯準位調整都不會,量測微弱電流竟然用電勾電錶來量測,很快地Tim瞭解到:他根本是一個考試機器,很會從考卷上取分而獲得高學歷,然經驗與實務上完全不行。
當然,其他研發同仁也逐漸看出Tony根本不堪用,但公司的高層卻依然器重Tony,在開會時Tony說話就是有份量,並立即獲得其他非理工管理者的支持。不過在會議之後的一般工作時間中,Tony也感受到其他研發同仁對他的鄙視,同時也在實際工作上無法獲得成就。
不斷在研發實務上遭到挫敗後的Tony已無心於實際研發,但又為了證明自己有價值、能為公司帶來貢獻,所以Tony告知大家從今而後他只從事能夠申請成專利的研發,不再參與實際代工業務的研發,此話一出就研發部門的同仁來看根本是為他自己的無能找退路,但對於非研發背景的管理者而言,卻認為Tony轉進專利性的研發將為公司營運的困境帶來力挽狂瀾之效,一旦他的研發順利申請成專利,公司就可以擺脫窮苦的代工,並以坐收專利的方式獲得另一波高利潤。
到這裡Tim也對公司完全死心了,並開始遞出電子履歷表,準備換替跑道,竟然公司管理階層看到的是「學歷」這個Benchmark(標竿、基準測試),而不是工作「貢獻」這個Real Performance(真正的實際執行效能)。Tim這個主力戰將的求去,同時Tony這個空談者成功催眠公司從窮苦代工轉向專利,未來營運之路已不問自明。
以下是網友的討論回應,其中我很認同 第7樓 abt 網友的話,我把他的話貼在下方。
我個人的看法跟abt差不多… 這世界就是不完美,你可以選擇抱怨誰爛、誰笨或是自己命苦之類的… 但事實就是,以上的抱怨都不會改變你眼前的現實,要嘛就動腦想辨法突破,要嘛就吞下來。 小學有教過(不過只教一半) 人往高處爬… 就是要我們想辨法往高處爬,而不是教你打嘴砲,去罵那些已經爬到高處的人~ 嘴砲這個詞我是最近才看到的,實在不好聽,我也不想用,但是很貼切。
Source: DIGITIMES 討論區 -- 閱讀主題
以下就是網友 abt 回的話:
本人的背景差不多是技術和管理兩棲,在這裡有一些看法
1. 管理這門學問很玄,學得好也不保證成功,不學也不一定失敗。不過,有學會讓你成功的機率高得多,這是一定的。
2. Tim既然得不到認同,就應該試試別條路,這幾乎是一項優勢策略,Tim走這條路幾乎沒有可以損失的。
3. 有網友提出Tim的主管背景假設來質疑Tim。本人當然沒有辦法瞭解實際情況,但是一個普遍的事實是「失敗的管理者存在於各階層各公司」。主管是技術出生就會管理研發部門?那我想大概全世界找不到失敗的研發部門主管了。事實是「失敗的管理者多的是,他們有些時間一到還會自我毀滅」,跟隨到失敗的主管,通常會有兩條路。(1)主管換人,你爬上去取代(2)你跟著爛掉。
看起來有好有壞,值得一賭的樣子?錯,主管職務才一人,換到你的機會沒那麼大。而爛主管耽誤你光陰的可能性則高得多。
4. 「主力戰將怎麼會不重視?」,這讓我順便想到:「德國Benq明明虧損很嚴重,李董怎麼會不趕快處理」;「個人信貸風險明明很高,銀行那些學財務的人怎麼不懂」;「XX決策怎麼....」
這些問題都有一個共同的核心,就是「理性決策」在實務上有沒有可能?答案就是不太可能,人類的腦袋天生就是有一些缺陷和盲點;外加很多環境限制,決策通常多的理性成分其實都不高。
最後,我並非是同情Tim或怎樣。但是今天Tim可以明確點出Tony的缺點,無的放矢的可能性應該是稍微低一些。我的建議就是,Tim應該找一個適合你的地方,而非把時間浪費在「鬥爭報復」或「等待正義來臨」
音樂分享 - 「君がいるから」by 江口一聲
2007年8月21日 星期二
R&D人生--Benchmark與Real Performance
... 林榮一 張貼於 上午11:34
標籤: 061's STYLE, 1 more 2 more, 轉貼, Life, Think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